浙之滨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浙里是青春,求是心中魂。
阳光和煦,杨柳拂堤。第二次来到杭州,是参加企业举办的培训,作为一名求学者而来。在浙大校园的每一天,都使人处在亢奋中。
“浙江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自1897年创办至今,已走过123年的历史,经过了三个世纪,整整两个甲子······”在开班仪式上,大家认真聆听浙大校史介绍,了解到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涌现出大批著名科学家、文化大师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翘楚。
正午的阳光穿过摇曳的树枝,透过树叶的间隙,斑斑点点的洒落在浙大校园的林荫小道上,勾勒出了一幅忙碌的画画,为静谧的校园增添了一份生气与色彩。坐在宽敞的教室里,“树我邦国,天下来同”,课前大家跟着班主任小杨老师的歌声,齐唱《浙大校歌》。在每一次歌声唱响中,似乎都能让我们收获一股力量,此时整个人的精神和思想都充沛丰盈了起来。
沐浴在浙大校歌的歌声中,无意瞥见窗外叶摆草动的场景,看着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木一叶,感受着知识带来的力量和思考。傍晚如昼,一天下来,原本静谧的校园在下课铃声抵达的时刻,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只见学生们蹬着一辆辆共享自行车,飞快地向校园门口奔去。看着他们迎着夕阳远去的背影,让人回念起那年大学校园的青葱岁月,也是那般的青涩、阳光、活泼、鲜明。
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求学梦,如今如愿圆了浙大学习梦。我们应当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带着学习而来,学有所成而归,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而奋斗。”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曹文海的殷切嘱托至今萦绕耳旁。在结业典礼上,两名学员代表上台分享了学习心得,感谢企业提供的学习平台,表示要以更昂扬、更奋进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与企业共成长。
在浙大的校园,一地一故事;在浙大的课堂,一行一学习。短暂的几天学习,在老师的讲述里、在充实的课堂上、在知识的研讨间,我们在饮水思源中品读了红船味,在感悟真理中体悟了浙江味,在观照现实中探索了创新味。
红船旁
如果一座城市有颜色,那么嘉兴一定是红色的。
正值盛夏,惠风和畅。初到嘉兴时候,同行的同志们,就有了这样强烈的感受。南湖、红船······这些从读书时代就烙印在心底的红色基因再一次被激活。嘉兴的这抹红,就是停泊在南湖岸边那艘红船的红。这抹红映衬着党旗,是时代高度,是发展方向,是铸就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永不叛党”,在嘉兴南湖渡口,党员代表苏湘华带领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同志们庄重地举起右手,一字一句的誓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深入南湖红船实践教学基地,同样来自全国各地的身着正装、佩戴党徽的企事业单位员工,在此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瞻仰了红船,认真聆听中共一大诞生的历史故事。一块块迎面而来的紫色革命旧址导路标,让人重新认识了这里,红船精神的起点。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清醒剂”,置身于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追寻着先辈们的足迹,仿佛走进了那段难以忘怀的峥嵘岁月。
登上南湖的至高处,视野所及,那波光粼粼的湖面,仿佛大海的波涛,苍苍茫茫。那阳光折射下的粼粼波光犹如一双双眼睛,见证了从这里开始的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的辉煌历程,为杭州地区发展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
红船是摇篮,从南湖扬起。船舱作会场,日出海平线,阳光驱散了阴霾,播下火种星火燎原,沿着红船开辟的路,五星红旗升上了红桅杆。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从“春天的故事”到“新时代华章”,我们党历经百年风霜依旧风华正茂。百年不只是一段时间史,更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成长史和发展史。
西湖上
清晨,西子湖畔,轻柔的柳条,摇曳着舞姿,晨风轻抚湖面,水光潋滟。
杭州之美,在江南的历史长河中,不同于上海的孤傲,应天府的喧嚣,杭州的低调同它的大气竟是如此安静融洽地结合在一起,浑然一体。杭州西湖在苏堤之间,在断桥之上,别有洞天。柳影婆娑,沿着西湖长长、曲折的河堤,间或还能听闻到鸟叫虫鸣,在这城市的中间实属难得,午后的阳光照在楼阁的半壁,半个楼阁的倒影又扑到了水里,光影流转间是置身千年的梦幻。
城市的版图不断向外扩展,新城老城之间不断碰撞。但在杭州,你能看到灰白的古建筑与林立的摩天大楼泾渭分明、相映成趣。拔地而起的新建筑大气地向外进发,以至于除了杭州外很少见到一个城市的经济中心竟是在城市的外围,而低调内敛的灰白城墙则守着内心宁静,与世不争,滋润着世代杭州人,成了“梁祝”人气质的根,融入城市血脉的魂。
杭州两千五百年的繁华兴盛,而今风貌依旧,两旁高楼林立的新城区,接过传递千年的使命,成为这座城市跨步向前的全新引擎。看到围绕西湖中的建设者繁忙依旧,在杭州国际中心外的大楼的建设工地上,建设者繁忙依旧,他们在建造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尽管他们不是地地道道的杭州人,却在勤勤恳恳地经营着这座城市,通过一砖一瓦,通过勤劳的双手,在地上地下勾连起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他们垒砌高楼冲向云端,贡献着自身的力量。
一群人的故事汇聚成一座城市的故事,万家灯火汇聚成为杭州的星河璀璨,他们的人生与杭州紧密相连。有人穷其一生守护这座城市的风韵,另一些人则成为引路人,导引着这座城市不断向前探索。这是我心中的杭州,无论天涯海角,无论日升日落,这美好的故事,天天都在未完待续。
复兴桥
路,就是书,在书中寻山河,在山河间找路。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复兴大桥,又称钱江四桥,位于钱塘江大桥下游,主桥长1376米,宽26.4米,于2004年10月16日建成通车。复兴大桥的创新意义,在于它是大小拱桥结合的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新型拱桥,多跨连拱,其中两座为190米跨径的主拱,九座为85跨径的小拱。凭借着卓越的品质,复兴大桥自建成以来,先后斩获2005年中国企业新记录奖、2005年中国建筑最高奖“鲁班奖”。
世界拱桥看中国,中国拱桥看广西,广西拱桥看路桥。广西路桥集团作为复兴大桥建设方之一,在杭州的交通基础建设中贡献了“广西技术”。钢管混凝土拱桥桥型经济性能高、耐久性好、养护成本低、刚度大,一跨过江最合适。而广西路桥集团是全国著名的拱桥施工企业,承建的安徽太平湖大桥、四川合江一桥、广西平南三桥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桥。
站在钱塘江堤坝上望去,宽阔的钱塘江如同一道“天堑”,将杭城南岸与主城区隔开。复兴大桥的建成通车,一举让曾经的“天堑”变成了通途。从此,蔚蓝靓丽的复兴大桥与气势磅礴的钱塘江交相辉映,我们可以面向钱塘,朝看日出江华花,夕观潮起潮落,略听惊涛拍浪,梦想照进现实。复兴大桥的开通为杭州市沿江开发、沿江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创造了必要条件。
路过江东大道提升改造工程,这是杭州市连接钱塘新区的交通骨干道路,不仅是杭州“两横两纵”快速露露网系统中最中心的“一横”,同时也是2022年杭州亚运会的保通工程。这里的白昼热闹非凡的,建设者目光如炬,或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落实标准化作业,或指挥装载机、吊车等安全作业。看着在桥上、路上忙碌的建设者,我好似看到了当年广西路桥建设者在复兴大桥奋战的场景。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改革开放40余年,杭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银鹰展翅,高铁飞驰,汽车穿梭,信息高速,改变的是风景,不变的是精神。80年前,在这宁静的湖泊上,那一句压着胸口的“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呼喊低沉而有力,从此革命热潮风起云涌。80余年后,这里风景如画,复兴事业海阔潮平。我们,传承着红色基因的广西路桥集团,也是一支什么困难都挡不住的钢铁之师,在老百姓期待的眼神里,我们没有忘记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在浙江之滨,在钱塘江之上,承建的钢管拱桥工程,也是传承红色精神,在一艘小小红船散发出的理想之光下,照耀了我们笃定前行。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浙江之行,我们从中汲取到了力量和智慧,起而行之、行之必果,我们坚信广西路桥人定能在大江南北、在跋山涉水中创造新的更大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