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着一串电箱钥匙,一层层打开电箱门锁,从左到右扫一眼箱内状况,电箱支架下的杂草,逼出了才哥的“强迫症”——“这些草好讨厌的,老是爬到电箱里,不清理很容易连到线触电。”边说着边动手除草,草清后方才在巡查记录表“电箱无杂物”一栏划钩。
这是余杭区京杭运河特大桥项目电工李愉才每天常规工作的一部分。像这样的电箱检查,他重复了28年。
“来,立雷你看,这个电线接到底座这里就有电,在检测区这块就没有火花,这就是我们底座设计的巧妙之处——在检查区使用绝缘底胶,保障安全。”才哥半蹲着,手持电线试探性接触电箱底座,摩擦间产生的小火花,也激起他“讲课”的思路。电路方面,才哥总有无数的经验素材,能随时随地开讲,大家都说他是行走的百科全书。想了解才哥的讲课素材,才知他有他的“教案”——笔记本。
“你们现在记东西都用手机,我年轻时很喜欢写笔记,每天去现场学到什么,都要记在本子上,自己写的记得更牢。”对于如今青年员工更现代化的工作方式,才哥还是更喜欢他的“土”办法——手写笔记。才哥觉得笔记本记录了他的经验,他的经验就是财富。
“后来我表弟干这一行,把笔记借走了,这个小鬼,也没还给我,现在不知道去哪了。”说完瘪嘴摇了摇头,透过镜框,看着他眼底还有些许遗憾。“我再找找,我再找找……”他重复了好几遍。
据才哥所说,前期他的笔记本约7、8本,加起来近千页,除了记录业务知识,笔记本还记载了他的路桥岁月。“94-96年在邕宁邕江大桥;96-98年在邕宁三岸大桥;98-01年在重庆合川嘉陵江大桥……”如背口诀般,才哥总能脱口而出自己的经历。但又不似背诵那般枯燥,每说到一段项目经历,他都记得当下发生的故事。他提起在湖南醴潭一标项目交到的挚友;在重庆合川见证的嘉陵江大桥架起;在潭水河大桥项目学到的桩基灌注技术;在乌兰木伦河3号桥吃过的牛肉……他记得所有温情美好的瞬间,却不言这些年吃过的苦和受过的累。
1994年工作的才哥,如今已有近30岁工龄。用他的话说,这些年呆过的项目、结识的人,经历的故事都成了小酌时的谈资,时不时拿出来回味,聊以慰藉寂寥时光,点亮心中微光。
和才哥在现场巡查用电安全,总感觉进了电箱的家。“家”里有房顶、门、窗、防盗网、地板、地毯……一座座电箱似楼房,有序坐落在现场四周,“房顶”上的编号乍一看,真有一番单元房号的味道。
初看电箱只觉得跟以前见过的不一样,之后才听同事提及,我们项目的电箱与其他项目的不一样,电箱房的设计、制作、摆放布置等细节都大有学问。“房间”是防护棚,“窗户”是定制电箱,门窗均上锁确保安全;“防盗网”是增设的内置防护门,在不影响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还能防止工人私自接线;“地板”是可移动式电箱底座,可有效防积水、场地不平导致电箱倾覆;“地毯”是绝缘垫,作为电工检修作业区,能保障电工作业安全;“单元房号”是电箱编号,便于电工检查、维护,规范用电管理……
此外,根据项目特点,专门定制了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专用推车,提高了气瓶和焊机的安全性、实用性、规范性和灵活性。
惊叹于这些设计的绝妙之处,也佩服它的设计师,大概是真的把现场当家一样的人,才能事无巨细考虑得如此周全。而电箱房的设计,正是才哥及项目安全管理部团队共同策划的。他把这些年积累的经验同现场实际用电情况结合起来,设计了这款定制电箱,日复一日地重复做一份工作,可以积累经验,也可以创新思维。
才哥与电箱间的安全感,似双向给予。才哥给电路电线家一般遮风避雨的地方,电路则在建好的“房子”里,坚守阵地不“乱跑”、不漏电。而他们间的双向奔赴,也给其他人提供了安全保障,这是项目上良性循环的安全链。作为电工,才哥始终牢记自己管理用电安全的职责。
“这个电箱太薄了,这两天风大容易被吹倒。电箱下面的螺丝钉不能太松,要拧紧一点。”杭州这些天的天气转变突然,稍微感受到风力大些,才哥又条件反射地唠叨起来。
蓝色工装的下摆被运动长裤的松紧带束着,肩上扛着现场休息室里那把橙色扫把,工作时间紧跟在才哥身后,跟他检查每个电箱……在现场第一次见到才哥的“小跟班”时,怎么也料想不到这是他儿子。因为鲜少看到有父亲在近40℃炎热的暑假,带儿子来工地上班,想着才哥对儿子还是“严苛”了些。
每天早上7点,别的学生正享受暑假睡懒觉的时间,才哥的儿子已经被“爸爸式闹钟”唤醒,身着工装和爸爸按时“上班”。
才哥给儿子安排的工作内容,是清扫电箱底座上的杂物。“这些地垫下面的灰尘你要扫干净啊,扫地就跟做事一样,马虎不得。”言语上数落着儿子大意,语气却满是疼爱和教导。儿子偶尔也会嘟囔着嘴,喃喃抱怨因早起睡不够袭来的困意。对此,才哥好似计谋得逞般说到“让他多来工地上磨练磨练,锻炼意志,回去才更有毅力学习。”望向儿子提着扫把远去的背影,才哥和我分享这趟工地之旅的初衷。
“他来工地跟我上班,都穿我的工装,他身材跟我差不多,穿起来果真有点像我。”提起儿子,才哥脸上总是止不住的笑意。除了着装,儿子跟他同一时间起床,一起上班干活,他说只有事事同步,才能真正融入工地生活。让最亲密的家人,感受自己最真实的工作状态,大抵也是对工作充满热爱,这或许是工地上最高级的分享欲。
于工友而言,大家也习惯了每年暑假有这样一个“小员工”,和才哥一起上岗。有次,工友打趣到“才哥这样把儿子带在身边,是想培养他继承你的衣钵吗?”他却摇了摇头,不紧不慢地说到“平时陪伴家人时间少,他在学校少有机会看他成长,所以借着暑假时间接过来一起生活培养感情,也不算缺席他的成长……”这次他没有看向儿子,不知是不是因为红了的眼眶。
至此,我才明白才哥的“小心思”。从那以后,我不会再问才哥为什么要带儿子来工地,因为在一天天的陪伴中,我得到了答案——父爱无处不在。
机械轰鸣的施工现场,才哥拎着电箱钥匙走在前面,儿子扛着扫把,慢一两步跟在身后,父亲时不时转回头和儿子嘱咐两句,父子两一前一后踏过工地的黄土。这样的画面在现场形成独特的景象。问起什么时候来工地跟爸爸上班,才哥儿子说“从小学开始每个暑假都会来。”今年开学他上高二,这是暑假工地生活的第10年。他说往年都在南宁,之前也去过别的城市,来杭州是第一次。
因父亲工作的关系,父子两去过不同的城市居住,不论多远,才哥都坚持陪伴儿子;不管在哪,妻儿也都甘愿相随。他们见证着桥起路通,城市记录着这份别样的亲情。修路架桥的人,呆过的项目,踏过的城市,会以各种方式被记录,那些特别的经历,路记得,桥记得,人也会记得。这次和大家一起感受温暖父子情的,是余杭区京杭运河特大桥……
每个提起才哥的人,都不约而同地评价他经验丰富、技术熟练。他把28年积累的经验记在笔记本上,外化的专业知识,使他化身成工地课堂主讲人、定制电箱设计师;内在的做人之道,让他充当育儿成才引路人。
他的经验是他的标签,是青春的见证,也是内在的底蕴与财富。漫漫路桥岁月中,这是属于他的28年。 (市政分公司 韦莉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