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觉得工地生活很苦很累很枯燥,每天不是与钢筋水泥混凝土为伴,就是逢头垢面,身陷尘土漫天、机器轰鸣,与那些都市丽人的生活相去甚远。可就是这样子,你细细观察他们,仍会发现工地上的一些事,平凡而异常绚丽,走在每一个繁华的都市边缘。
最近在写项目楼栋封顶的工程纪实上遇到了困难,自觉得是因为对现场不够了解,便经常跟着现场管理人员去到施工一线。看到正在稍作休息的工友也会有意无意的跟他们搭话,有些人不善言辞聊两句便走了,但也有看我是个小姑娘一口一个“大哥大姐”叫着放松警惕侃侃而谈起来的。
他们说话的嗓门都很大,一开始并不理解,明明是正常的近距离对话,为什么还要扯着嗓子跟我说。后来才知道在工地上干活,到处是噪音。塔吊、铲车、搅拌机持续运转,锤子、铁锹叮叮咣咣,电钻、切割机隔一阵就发出刺耳的声响,时间长了,他们的听力都下降了,说话的嗓门也不知不觉地变大起来。
长期在建筑工地流下的汗水,给了他们足够养家糊口的钱,也给他们带来了一身伤病。腰椎间盘突出、高血压、失眠,像白发一样,紧跟着步入中老年的他们。五十岁的黄叔曾经是装修工,敢登高,力气大,就在五六年前,60厘米长、30厘米宽、24厘米高的石砖,一块有六十斤,他可以连续搬一上午不休息,但现在,用力太久,手会不受控制地轻微发抖。衰老不会放过任何人,只是他们把衰老、病痛藏在身后,用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任。他说:“虽然这项工作很累、很枯燥,但看着这些工程在自己和工友们的辛勤付出下一点一点拔高而起,家人也能有更好的生活,内心很有成就感。”
连日来的持续高温天气,让人酷热难耐,但是一线的他们为确保施工进度,与烈日较劲、与高温抗衡,坚守岗位加紧施工,确保楼栋如期封顶。于是每次下现场我跟同事们都会带上一些藿香正气口服液在口袋里,跟工友们闲聊的时候会问他们要不要来上一支。在项目送清凉给工友们送上绿豆汤等消暑食品的时候,钢筋工韦叔说:“现在天一热,人就像泄了气的皮球,容量两升的保温杯得随身带着,水里加一点点盐,干起活儿来出汗严重,得及时补水。热气腾腾的下午,能喝到你们准备的绿豆汤和凉茶再休息一下感觉又缓过来了。”说罢,他一大口喝完碗里的凉茶, 朝我挥了挥手便又朝着钢筋加工棚走去了。
邓姐总是一脸笑盈盈的,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她的女儿今年刚考上大学说是看起来跟我差不多大,还会问我大学是学什么专业的为什么毕业了要来项目上班……一开始她惊讶中带着惋惜觉得我大学学的是师范专业为什么不去学校当老师,随后又说道“虽然辛苦了点,但也挺好的。”从聊天中得知,她跟她老伴都在我们工地上干活,还说最近几年他们的工作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有了集装箱一样的免费宿舍,还有夫妻房,有食堂、热水、电、厕所,还装了空调。每天中午有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更重要的是,都上了保险。
“现在管得严,国家规定超过60岁都不给我们进工地干活了的。”聊起年龄,他们的眼里又有些许无奈。我问有没有超过60岁的人混进来呢,他指了指工地大门,说“小姑娘,看到门口进来的那个机子了吗?有了那个东西再加上保安是没法进来的。”现在工地装上了智能门禁系统,实名制考勤,能人脸识别,也能记录工地上的人员信息,包括工种、班次、时间,那些跟工地签了合同的正规工人,才能刷身份证或刷脸进入。
根据《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全国农民工总数是2.92亿左右,其中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27.3%。这意味着,每4个农民工里,就有1个超过了50岁。现在放眼望去,工地上从事体力活的大部分恰恰都是40-60岁的人。朋友的父亲今年快五十岁了,还在建筑工地上干活,以前说是等儿子大学毕业了就回家务农,养养一些鸡鸭,把日子过得轻松一些,但现在朋友已经毕业工作两年了他却又改口说等到儿子成家有孙子了再回家给他带小孩。或许是忙碌了一辈子闲不下来,或许是为了补贴儿子结婚买房,又继续在建筑工地上奋战。
城市一幢幢高楼建起,万家灯火一盏盏亮起,背后正是这群城市“筑梦人”默默忙碌在施工一线用双手一砖一瓦建设起来的。炎炎夏日里,他们用自己的身体测量温度,用辛勤的汗水创造城市美好的明天。高温仍在持续,他们也不曾停歇。那一道道平凡而坚毅的身影,构成了城市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建筑公司 黄冬生)